王翔起诉建行,逾期问题处理流程和方法

浦发银行 2023-10-15 05:10:34

王翔起诉建行,提供完善的逾期问题处理解决方案和催收流程,解释网贷平台逾期、信用卡逾期等情况下的问题处理方式和可能存在的法律责任。

用户去银行,存款双方肯定会签署相关的协议或者存款合同,这合同里面会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果银行未经用户的许可,擅自将用户的存款改为理财产品,那肯定是违法违规的。

王翔起诉建行,逾期问题处理流程和方法

首先、银行私自将用户存款改为理财产品是一种违法行为。

大家去银行存款的时候,肯定会在相关的协议上签字,一旦签字之后就代表着合同生效。

合同是双方意思的一致体现,双方必须要守约,遵守合同上的相关条款。

如果存款和协议上已经明确规定了用户的存款用途,存款期限,存款金额和存款利息,这个合同在有效期之内是有效的,银行必须遵守合同上的相关规定。

如果银行想要更改用户存款的用途,那就必须经双方一致同意之后,重新签订新的合同,或者在原有合同的基础上做相应的修改和补充,并在修改的地方加盖双方的公章或者个人手印。

假如双方只是口头达成协议,没有在应该签字的地方签字,那么合同就无效。

对于银行这种违法活动,大家首先可以要求银行进行纠正和修改,如果银行不同意,那大家可以直接把银行起诉到法院,要求银行按照原来的合同执行,如果存款变理财之后出现损失,那可以要求银行赔偿这部分损失。

其次、银行未经用户同意私自修改用户存款用途,这也是一种违规的行为。

最近几年存款变理财这种事情屡见不鲜,监管部门也重点打击银行这种行为,当然在利益的诱惑之下,很多银行仍然铤而走险。

不过很多银行在将存款变成保险的过程当中,并没有明显的显示出来,而是通过各种利诱来诱导用户将存款变成理财产品,比如将理财同存款相提并论,变相跟客户阐述理财产品的收益,而忽视了其中的风险。

银行的这种做法,对那些不能区分理财产品和存款产品,而且风险意识比较弱的朋友来说,是很容易蒙混过关的。

但对于银行这种做法,用户能否维护自己的权益,关键是要看在存款变保理财的过程当中,大家是否有一些明显的倾向同意购买银行所推销的理财产品。

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现在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包括购买保险或者其他理财产品,都必须进行双录,也就是录音录像,如果银行没有按照监管部门的正规程序走,而是私自帮客户签署相关的协议,也没有做出风险提示,那银行这种做法就是违规的。

但如果银行在诱导用户把存款变保险过程当中用户签署相关的理财产品协议,并积极配合银行进行双录,那这种情况就默认用户同意购买理财产品,这种情况下想要 的难度是相对比较大的。

那在日常当中大家去银行存款的时候,如何防范存款变理财呢? 在现实当中很多用户根本就不知道存款变理财,直到他们去取款的时候没法正常取出来,才知道掉入坑中。

但这个时候,即便大家能够通过正常的手续去维护自己的权益,过程也费时费力,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大家要从源头上堵住问题,在去银行存款的时候要积极防范存款变保险,具体如下。

1、存款一定要到银行正规的网点和柜台办理,在有摄像头的工作台上签署相关的合同和协议,这样银行工作人员才不敢做出一些违规的行为。

2、要学会区别存款跟理财一些基本常识。

通常情况下用户购买存款一般都是通过卡存或者存单,银行只需要给到用户回执单或存单就可以,而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是需要签署多个合同,除了理财合同之外还有一些风险提示书等等,而且要进行双录,也就是录音录像。

3、一般情况下银行存款利率是相对比较低的,一般都是在4%以内,具体跟大家存款的期限有关,而相对来说有很多理财产品期限比较短,一般是在1~2年时间,而其收益率却可以达到4%甚至5%以上。

所以大家去银行存款的时候一定要多加小心,千万不要被高收益蒙昏了头脑,在存款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详细查看各种回执单或者合同,以防出现其他情况。

您没说银行是怎么把存款变成理财的,我是有点蒙圈,是银行当着客户的面把存款给存成了理财呢,还是银行等客户走了以后,再把存款给变成理财的呢? 不管哪一种方式,我觉得这波操作我还真是技术不行,没有掌握到。

当着客户的面,把存款变成理财,那就是忽悠,忽悠客户把存存款变成了买理财。

不过,要是这样的话,银行是怎么做到的呢? 存款的手续和卖理财它不是一个手续,就连地方都不一样。

在我们行,卖理财有专门的工作室,是不能和柜台存款放在一起的,因为还要写购买理财的协议书,还要进行风险问卷的调查,看客户有没有风险承受能力,根据风险承受能力的大小决定这理财是卖还是不卖。

这么多不一样的地方,客户难道还能说自己一点不知情吗?要是真的还是不知情,那得糊涂到什么份上了。

不仅如此,还要进行双录,也就是录音录像,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要确认这理财是强卖的还是自愿的。

要是在客户走了以后,银行把已经存成的存款变成了理财,那银行可真是厉害了。

存款账务都已经生成了,客户也把回单带走了,银行这边生生把存款调整成了理财,这是无论如何不能发生的事。

要是银行能够这样做,监管部门早就把它罚关门了。

本人专注于分享与银行相关、和生活贴近的 财经 内容,欢迎关注【博文微金融】! 这个事情可大可小,说大了属于欺诈,说小了也是误导储户。

根据2009年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柜面服务规范》,指出银行个人客户经理要遵照监管部门相关规定做好金融产品的销售工作,做到诚信、专业、严谨、周到。

销售基金、理财产品、保险产品时,要做好客户风险评估,充分揭示风险,严禁误导客户和夸大产品收益率。

不管怎样,如果我们去购买理财产品,肯定要在理财产品的购买协议上签字。

如果不签字是无法生效的。

包括我们存款也是这样,银行给我们一张存款回单。

回单上会明确写明是否是存款?利率有多少?存款的起止时间等等很多信息。

如果我们选择的是存单,存单上会有更详细的内容。

如果我们购买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给我们的回单,内容是完全另外一种样子。

我们只要看一下产品名称就可以分辨的清清楚楚。

如果我们拒不签字,购买产品的行为就是无效,银行柜员也会很难堪。

甚至我们可以向他们的支行甚至总行投诉,或者向人民银行投诉也可以。

银行网点如果也惹起投诉,查证属实,相关人员的奖金就这么没了。

说实话,销售一笔理财产品也挣不了多少钱。

银行人员没有必要拿着奖金开玩笑。

如果是银行保险,我们会有15天的犹豫期,犹豫期内可以全额退款。

保险的保单上的内容也是清清楚楚,跟存款的差异还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们只要跟柜员说的清清楚楚,自己要存款就可以了。

相关柜员不会给我们变成理财或者保险的。

如果引起投诉,真的工作不保。

本来工作待遇不低,为了几百元的提成,工作不要了吗?。

存款变理财,尤其是变成保险理财,严重违反了监管部门的监管规定,是监管部门“零容忍”行为,同时侵犯了储户的合法权益,违规又违法! 银行“擅自 quot;将存款改为理财,出乎知情还是不知情呢?是不是有造假嫌疑呢?造假已经属于违法犯罪行为! 一旦在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更改,造成理财产品”飞单“,属于欺诈违法行为,银行和相关销售人员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存款和理财还是有本质差距的。

虽然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高于定期存款利率,但是存款保本保息,安全性有保障;
理财不允许刚性兑付,投资有风险,二者不可混淆。

尤其是对于抗风险能力弱的群体来讲,存款变理财,有本金损失风险,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

如果出现存款被擅自改为理财或者保险理财的情况,储户一定要为了自身合法权益据理力争。

银行方面没有起到告知义务,储户也不该忍气吞声。

发生这种情况,要找银行进行理论,争取把本金退回,避免造成风险。

如果协议不成,完全可以向当地监管部门进行投诉,监管部门对于银行误导销售行为,都有相应严厉的处罚措施的。

同时,建议储户在办理存款业务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因为高息诱惑,忽略了理财的风险。

您没说银行是怎么把存款变成理财的,我是有点蒙圈,是银行当着客户的面把存款给存成了理财呢,还是银行等客户走了以后,再把存款给变成理财的呢? 不管哪一种方式,我觉得这波操作我还真是技术不行,没有掌握到。

当着客户的面,把存款变成理财,那就是忽悠,忽悠客户把存存款变成了买理财。

不过,要是这样的话,银行是怎么做到的呢? 存款的手续和卖理财它不是一个手续,就连地方都不一样。

在我们行,卖理财有专门的工作室,是不能和柜台存款放在一起的,因为还要写购买理财的协议书,还要进行风险问卷的调查,看客户有没有风险承受能力,根据风险承受能力的大小决定这理财是卖还是不卖。

这么多不一样的地方,客户难道还能说自己一点不知情吗?要是真的还是不知情,那得糊涂到什么份上了。

不仅如此,还要进行双录,也就是录音录像,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要确认这理财是强卖的还是自愿的。

要是在客户走了以后,银行把已经存成的存款变成了理财,那银行可真是厉害了。

存款账务都已经生成了,客户也把回单带走了,银行这边生生把存款调整成了理财,这是无论如何不能发生的事。

要是银行能够这样做,监管部门早就把它罚关门了。

本人专注于分享与银行相关、和生活贴近的 财经 内容,欢迎关注【博文微金融】! 答题江湖,讲究一个: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首先,我是赞同大多数答主的观点:
银行没必要冒着被银保监会重拳出击的风险擅自将你的存款变成理财,应该是银行在柜面上,以高利率等方式,给你忽悠了。

接着咱说法律风险,没有协议就擅自将储户购买理财,那就是盗取客户资金,这是违法的,银行要承担责任!储户可以通过当地法院起诉并投诉至银保监会,够网点和柜台喝不知道几百壶了。

最后,咱再说下,为什么银行要怂恿储户买理财产品呢?而不是怂恿储户做定期存款?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财产品可以说是变相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的产物。

理财产品起点比一般存款高(5万起),期限可长可短,预计年化收益率4 6,高于同期存款利率。

但是,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很有限,上限是基准利率上浮10%,中小银行都上浮到顶了,没差距,储户一般还是根据习惯(比如工资卡、邻近有网点等等)来选择存款银行。

理财产品营销时则会强调期限灵活收益率高,相对少提收益率和利率,吸引客户为了方便做理财再到该行开立银行账户。

资金到了,平时作为理财资金游离于表外,季末月末等重要时点前银行设计发行理财产品会掐好时点,使其成为募集期或兑付期,这资金又暂时地成为存款,美化存款数据,毕竟银行各大网点都是以拉了多少存款为考核目标的。

各中小行做理财,目的并不是把自有定期存款客户转化成理财客户,而是以此将他行定期存款客户和理财客户吸引来。

大型银行也做理财,能够防止客户流失,收益率差不太多时客户何必麻烦地再跑去别的银行呢? 未经储户同意,银行擅自将存款改为理财?这家银行的工作人员也太 搞笑 了吧?!如果是真的,当然违反了《储蓄管理条例》和《合同法》,侵犯了储户的选择权。

不过,我觉得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几乎等于0。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看存款与理财二者办理手续上有哪些不同:
首先,购买理财需要进行“双录”,而存款则不需要进行双录。

根据银监部门的规定,如今购买理财必须要经过录音录像这一程序。

因此,如果存款变理财,客户没有理由还会配合进行录音录像。

最后,购买理财必须要进行风险评测,而存款则不需要。

所有客户在购买理财之前,必须要进行风险承受能力的评测,存款就没有这个程序。

如果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银行替客户购买了理财,那么其风险评测也势必需要造假。

由上述程序我们可以知道,如果银行要擅自把客户的存款变成理财,最少需要在三个方面进行造假,并且,因为这些造假都是有据可查,银行这么做可以说是“傻到家”了!——银行有必要这么做吗? 因此,如果有客户这么说,很大的概率是因为客户存款被忽悠成买了理财。

但是需要区别的是:
尽管二者都损害了客户利益,但是“银行擅自把客户存款变理财”,与“忽悠客户同意把存款变理财”,在法律责任上是完全不同的。

我是空谷寒潭,与您分享我的观点。

这个事情可大可小,说大了属于欺诈,说小了也是误导储户。

根据2009年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柜面服务规范》,指出银行个人客户经理要遵照监管部门相关规定做好金融产品的销售工作,做到诚信、专业、严谨、周到。

销售基金、理财产品、保险产品时,要做好客户风险评估,充分揭示风险,严禁误导客户和夸大产品收益率。

不管怎样,如果我们去购买理财产品,肯定要在理财产品的购买协议上签字。

如果不签字是无法生效的。

包括我们存款也是这样,银行给我们一张存款回单。

回单上会明确写明是否是存款?利率有多少?存款的起止时间等等很多信息。

如果我们选择的是存单,存单上会有更详细的内容。

如果我们购买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给我们的回单,内容是完全另外一种样子。

我们只要看一下产品名称就可以分辨的清清楚楚。

如果我们拒不签字,购买产品的行为就是无效,银行柜员也会很难堪。

甚至我们可以向他们的支行甚至总行投诉,或者向人民银行投诉也可以。

银行网点如果也惹起投诉,查证属实,相关人员的奖金就这么没了。

说实话,销售一笔理财产品也挣不了多少钱。

银行人员没有必要拿着奖金开玩笑。

如果是银行保险,我们会有15天的犹豫期,犹豫期内可以全额退款。

保险的保单上的内容也是清清楚楚,跟存款的差异还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们只要跟柜员说的清清楚楚,自己要存款就可以了。

相关柜员不会给我们变成理财或者保险的。

如果引起投诉,真的工作不保。

本来工作待遇不低,为了几百元的提成,工作不要了吗? 这肯定是违规违法了!如果银行未经储户同意就擅自将存款改为理财,这肯定是违规违法的行为。

感觉上你这样问,是否是在大堂人员的劝说下一时糊涂给办成理财产品了,在现实中办理业务的时候,这样的事情确实是有的。

在银行里面办理业务,存款的流程是一套签字确认的手续。

理财又是另外一套流程和相应的签字等手续。

这样的手续办完了以后,银行没有客户授权,原则上肯定是更改不了的。

否则,如果银行能够私自更改,那早就有人去查办银行了,根本就不可能在开下去了,这样的事情哪里能够允许呢。

一般来说,理财业务更加繁琐和复杂,而且还要测评风险偏好等级,还要其他各种各样的手续,因此,理财业务可以说更加复杂,办理时间也更加长。

一般大型银行里面,存款都是在柜台办理的,而理财专柜是单独的另一个地方。

这样单独区分,也就是因为存款和理财的业务性质和业务流程是不一样的,需要的签字手续等内容也是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存取款业务办理都非常快。

而有的理财业务,一单下来就需要半个小时以上才能够办理完毕,各式各样的确认手续等。

银行办理业务过程都是有监控在录音录像的,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银行人员怎么跟客户交流的,客户是如何说的,包括客户具体办理的是什么业务等,可以说全程都在录像监控之下。

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绝对是不敢把客户的存款私自变更成为理财产品的,除非是客户签字确认的情况下。

有的银行营业厅里面,有些大堂人员不见得是银行工作人员,这些人会劝说储户购买他们的理财产品,包括保险理财等产品。

有些储户听着觉得利息高,听着他们说话好听,可能就办理成这样的保险理财等产品了,这样的事情确实是有的。

因此,如果储户到银行去办理存款业务,一定不要听信他人说法办理成更高利息的理财产品,直接存定期存单就好了,这样就不容易被误导了。

综上所述,如果银行未经储户同意把存款变成了理财,这肯定是违规违法的行为。

但是实际办理业务的过程中,这样的事情是很难发生的。

估计你这样的事情,非常可能是被有些大堂人员误导,办理成了理财产品。

感谢阅读! 银行擅自更改存款,理论上当然是违法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界定。

主要原因在于存款方相对于银行一向处于劣势地位,需要有非常明确的证据才能得到支持。

钱款离柜,概不负责,这条规矩其实已经说明了银行做事的基本 ,你的错你自己负责,我的错我们一起解决,决不让你占便宜。

所以在银行存款,一定要搞清楚业务的内容,同时保留所有凭据,不要指望银行会主动承担责任。

回到题目,擅自更改存款银行是否违法,除非有明确的证据,不然只会陷入泥潭,最后多数会自认倒霉,承担部分损失,银行从来不怕和你拖。

提问者的朋友,其实在提问之前,自己已经有答案,在这里提问估计只是想得到大家再次肯定的回答而已。

因为提问者在题目中使用了“未经同意”、“擅自”两个词语。

见到这两个词,即使什么也不懂的人也会说银行这么做是违法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

银行要动储户的存款只有两个路径,一是经过储户的同意授权;
二是经过法院等部门判决,进行冻结。

法院等部门是不会去授权银行动用储户存款购买理财产品的。

银行要拿储户的钱购买理财产品,那只有经过储户的同意,所以未经储户同意擅自将存款改为理财,一定是违法的。

可现实中银行未经储户同意擅自购买理财产品的接近于零。

更多的是在储户前往银行柜台办理业务时,被忽悠着自己把理存款变成了理财产品。

这个过程,银行是拿到了储户的授权的。

后期储户发现自己“被理财”了,但业务是自己在柜台直接办理的,银行有自己的签字和手印,所以进行 非常的困难。

我们在新闻中看到的案例,都是被曝光后,得到解决。

我们身边还有许多一直没有解决或者是亏本退出的。

要防止自己的存款变成理财产品,一定要自己睁大眼睛,在签字和按手印之前多看两眼。

办理业务结束之后,要看自己拿到的是存款凭证,还是其它的东西。

一定要细心!!! 。

这肯定是违规违法了!如果银行未经储户同意就擅自将存款改为理财,这肯定是违规违法的行为。

感觉上你这样问,是否是在大堂人员的劝说下一时糊涂给办成理财产品了,在现实中办理业务的时候,这样的事情确实是有的。

这个操作我觉得不现实,如果真的将存款改为理财产品,银行确实是违法了。

但是银行没有必要冒着这个风险去违规操作。

因为银行定期存款产品的揽储成本是明显低于理财产品的,很多银行网点年终考核的业绩重点是全年存款任务的增长,而且从利息收益上看,定期存款创造的收益是高于理财产品的。

很多银行在向客户推销产品时,是将本行定期存款放在首位,理财产品只是存款产品的一种补充,为了吸引对风险收益有偏好的部分客户。

所以,从动机上看,银行没有必要冒着违规操作,被客户投诉的风险将客户的存款改为理财产品。

理财产品购买之前,需要客户实名制进行风险评估并签约。

一个实名制要求就彻底将这个可能性打破。

银行并不能代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并在系统内签约。

理财产品购买需要从客户账户上扣划资金。

银行理财产品存在募集期,而且到期后本息自动归集到签约账户上。

银行要想将客户的存款改为理财,需要从客户的账户上扣划理财资金,需要客户的身份证原件和银行卡,并输入账户密码,未经客户同意这显然做不到。

在理财购买阶段,需要柜面授权办理。

授权办理理财业务,又要涉及到实名制要求,即使是通过手机银行购买,也需要客户手机银行的用户名、登录密码、交易密码以及动态验证密码,这么多密码保护着客户的账户,银行并没有权限操作。

还有一点,就是理财产品的购买需要签订较多的纸质协议,如风险评估书、产品协议、风险揭示书等,这些资料作为客户凭证是作为档案永久保存的。

一旦客户对此有异议,申请调阅档案时,通过笔迹鉴定属于违法代签,造假者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

所以,银行方面无论从收益率、操作风险以及所冒的法律风险上看,都没有必要和可能性将客户的存款改为理财产品。

家在深圳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随机看看
szhome.com
家在深圳 ©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友情链接: 中国天气网 康巴传媒网 深圳之窗 综合资讯 逾期法律频道 家在深圳 逾期频道 老友网 地宝网 家在深圳 法律栏目 厦门房地产联合网 逾期频道 法律栏目 律师网 综合资讯 河南县域经济网 上海热线 乌有之乡 家在深圳 逾期频道 深圳房地产信息网 逾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