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心里咨询师会带来哪些后果?支付宝心里咨询师,会起诉吗?了解银行逾期解决 、法律风险等相关信息。
这里说的完美情结和完美型人格是不同的。
这里说的完美情结指的是来访者认为咨询师很完美,或者咨询师试图在来访者面前表现得更加完美。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问我:
你做什么工作?当我回答:
我是心理咨询师。
很多人都会露出惊异的表情。
可能是心理行业在我们国家起步比较晚,人们对于这个行业认识的缺失。
还有就是,目前心理咨询师属于稀缺行业,他们会说,对于这个行业不了解,感觉很神秘。
在他们想象中,咨询师人格最起码是完善的,家庭是和睦的,孩子是优秀的。
还有的人甚至认为,咨询师能看透一个人的心里所思所想。
去年在某小学给一位小朋友做公益沙盘,过程中和孩子的母亲沟通几次后,对于她的家庭和孩子的学习有了很大帮助。
这时候孩子母亲对我极尽赞美之词,比如:
为了多和我聊一会,冬天的寒风中,陪我从学校走很远的路,到公交站,一直等到我上车。
还会在别人面前极力夸赞等等。
评判分为积极评判,消极评判和恰当评判。
积极评判和消极评判对于我们都会有伤害。
有人会说积极评判也会伤人吗?我对你表扬、肯定也会伤人吗?答案是肯定的。
这位妈妈对我的极尽赞美的背后是对我的高要求和高期待,这对双方都是一种伤害。
其实这样做是有风险的,作为咨询师首先是人,心理咨询仅仅是我们的工作而已。
如果来访者把我们想象的非常完美,或者咨询师在来访者面前试图表现得更加完美,那么来访者就会仰视我们、认同我们,也会向着我们的方向去努力,想成为我们的样子,当然这种样子是来访者想象中的样子。
这样来访者就会背负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时候咨询关系就是上下级的关系,而不是平等的。
情境中,来访者对于咨询师是仰视而不是平视,有的甚至会陷入盲目崇拜的泥潭中,对咨询师产生依赖。
这样做还有另外一种风险就是移情。
移情,就是来访者把对于父母,或者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并相应的对咨询师做出反应的过程。
发生移情时,咨询师成了某种情绪体验的替代对象。
针对于来访者对咨询师的完美情结,咨询师可以适当自我开放,适当暴露自己的缺点,自我开放也称自我暴露,指的是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来访者共享,或者开放对来访者的态度,或者开放与自己有关的经验、体验、情感等。
咨询师自我开放后访者就不会认为咨询师完美无缺,同样也会有优点和缺点,也就不会盲目崇拜。
这样来访者就不会亚历山大。
双方在平等、开放、安全、自由的环境下,就会有利于咨询的顺利进行。
最近《女心理师》在持续热播中,这是一部国内少见的以心理咨询师为主角的影视剧。
而对于整部剧的评价口碑不一,豆瓣评分也只有 5.2分。
心理咨询师,对于国人大众还是比较陌生的职业,影视剧中杨紫饰演的女心理师贺顿,为人耿直,正义,犀利、笃定,迎合了部分人对这个职业的刻板印象。
你觉得心理咨询师是什么样的?我想,有些人认知下,是具有魔力的+懂得巫术的 瞧瞧影片中的贺顿,自杀干预中心,接到一通女孩的 ,她宣称想要自杀…… 工作人员都无法常态对话,此刻心理师贺顿,强势闪亮登场,她淡定自若,像一个能掐会算的魔法师,面带微笑,好像手中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请你相信我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可以帮你。
” 面对一个已经随时可能做出自杀举动的女孩,一条鲜活的生命,她的语气没有感受到温度,也没有使用任何专业共情话术,除了嚣张的自信,真心没有感受到让人愿意信任的东西,可即便如此,却能瞬间如催眠般让求助者打开心扉,从而改变心意? 短短几分钟,女主贺顿就成功劝解了一名自杀女孩,并且在多位领导面前疯狂输出专业知识,赢得满堂喝彩后,自以为潇洒的霸气转身离去。
这一幕,已然就出现了评价分化的两极对立,说实话,在那一刻的人设,除了对女主追星的爱,很多人已经开始质疑看不下去。
剧中首次来访者,是蒋静的案例 她是一个“神经性贪食症”女孩。
来访者蒋静在母亲的控制之下足足生活了 30 年 妈妈望女成凤,经常逼它练钢琴练到手指出血,看到有男孩子给女儿写纸条,更会当众让她下不来台。
无论穿的衣服,还是扎高的马尾,包括刘海,都是迎合妈妈的口味,希望得到妈妈的认可和欢心。
可压抑在心底的不安和怒气,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开始间歇性地暴饮暴食,可是事后又会对行为感到后悔,所以又会把吃进去的食物抠出来。
进食障碍不单纯只是与食物有关,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纠缠的情绪。
这些行为以类似成瘾的方式被驱动展现出来。
真实情况下的人,其实根本不清楚究竟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更不要说自己该如何应对处理。
可在与贺顿的谈话中,蒋静思路清晰,并很快意识到和自己母亲的强势与控制有关。
在真实来访交谈中,更多进食障碍患者都认为,吃东西或不吃东西,是一种保持自己心境平和的本能举动,也是一种回避眼前情绪危机的方式,很难能有太清晰的思路来分析问题本身。
而最戏剧化,又容易被误读的情节就是在“疗愈”上的艺术化处理的方式有些差强人意,不仅不能优化咨询师,反而可能误导观众,对咨询师的信任程度。
剧情开篇一首歌曲让自杀女孩丢掉了手中的刀,后来,来访者蒋静再次受到母亲的控制,被反锁在屋里,无力对抗妈妈的女儿,发了遗书邮件给自己的咨询师,然而却只凭借男主录了一段安抚的话,并神奇的发送到了女孩电脑上,就让自杀者彻底放下了准备割腕的碎片,并和妈妈开启了心灵对话。
真正的疗愈,是一个因人而异的过程,效果也只能在练习过程中发生。
音乐的确有一定的缓解效果,却绝对不是核心开关,也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
疗愈是带动来访者认识自己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凭借“女主”光环就能够成功。
当然影视剧本就是艺术性高于一切,不可以完全信以为真和真实的治疗混淆概念和技术,更不要以此效仿来帮助身边的人,复制剧情下“成功案例的技术”很可能影响治疗,甚至让自己陷入危险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