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柏林区建行的位置应该如何处理?了解万柏林区建行的位置解决方案,了解万柏林区建行的位置处理策略,避免逾期后果。专业解答逾期一天、五个月、一天等不同情况下的处理 ,包括逾期利率、逾期收费等问题。
综观明清时代的晋商,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封建 把他们作为 推行财政政策和提供军协饷供应的工具;
二是商人与封建 之间有着不一般的相互结托关系;
三是利润的封建化。
所谓山西商人作为 推行财政政策和军协饷供应的工具,主要是指其中的大商人,即皇商、官商、大盐商、洋铜商等。
如开中法的实行,就是明 为北方边镇军队筹集军饷,实行由商人提供边镇军队粮、布饷需,换取盐引,到指定盐场支盐和贩运盐斤。
明 通过这一办法的实施,既解决了北方边镇军饷,又收到了盐税,而山西商人也因此而兴起。
入清后,清 则把山西视作“商贾之途”,是“财赋有出”之地,另眼看待。
清王朝在为巩固其政权所进行的平定三藩之乱、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及在镇压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太平天国、捻军起义等的军事行动中,都得到了山西商人在财政上的支持。
在清代的皇商中,最著名、资本最雄厚的是山西介休范氏。
范氏除了为内务府来办宫廷用品外,从康熙到乾隆年间又为清 运送军粮,建立了功勋。
当清廷制钱用铜奇缺时,范氏又作为最大的洋铜商,往返于东土与东瀛间。
山西票号创立后,山西商人又为清廷代垫代办汇兑军协饷、筹借汇兑抵还外债、代理部分省关的财政金库等。
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变发生,西太后、光绪帝西逃,途经山西时,又由山西商人借银40万两,以解皇室经济开支燃眉之急。
事后,清廷令各省解京饷款,改汇山西票号老庄——平遥、祁县、太谷,顿时山西平、祁、太票号总号成了清廷总出纳。
次年,西太后、光绪帝由陕返京,仍由山西票号继办“回銮差款”汇兑。
所以有人说:
“山西票号是清廷的财政部”,此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山西商人与封建 之间的结托关系,表现形式很多,如明代扬州盐商,商籍有山西而无安徽,正是山西商人与 有着特殊关系, 优待山西商人而歧视徽商之明证。
入清后,山西商人在政治方面的优势依然没有动摇,徽商为了争取上风,不得不采取交际方式笼络 官员。
(参见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内在超越之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在这方面,山西商人不仅毫不逊色,而且自有独到之处,以致与 达到如胶似漆的地步。
以山西票号来说,他们先从经济上帮助穷儒寒士入都应试和走马上任。
儒士一旦考中,票号便利用其关系代为运动,放任外官。
这些靠票号从经济上帮助走上官场的儒士,以后便成为与票号有着特殊关系的官员。
山西票号还为一些人代办代垫捐纳官职。
咸丰时,清 为筹集军饷,大开捐纳鬻官之门,规定文官可至道台,武官可至游击、京堂二品、各部郎中,鬻实官和虚衔。
山西票号乘机居间揽办,对捐官者票号予以保守秘密,而票号也得到了官僚的庇护。
对于在任的王公大臣,山西票号更是施尽手段交结。
陈其田《山西票庄考略》称:
“票庄与官僚的私下交结,更多趣闻。
……在京的几个大的票庄,拉拢王公大臣,在外省的码头,不啻为督抚的司库。
”最著名者,如蔚盛长交好庆亲王,百川通交好张之洞,协同庆交好董福祥,志成信交好粤海关监督某氏,大德通交结赵尔巽和庆亲王,三晋源交结岑春煊,日升昌交结历任粤海关监督、庆亲王、伦贝子、振贝子和赵舒翘等。
据说张之洞因母守制三年后,从原籍赴京想谋取更高官位。
为了订通关节,张曾拜访日升昌票号,想借银十万两,日升昌因数目大未能爽快答复。
张又改去协同庆票号,该号经理早已派人打听到张去日升昌之用意,对张的要求满口允承,并声称:
十万银不算什么,但不可能一下用完,不如立个折子,用多少,取多少,不必限定数字。
张闻言大喜。
而经理的打算是,既拉拢住张,又看张究竟能出任什么官,借银也可随机应变。
后来张放任两广总督,张便把两广财粮国税均交协同庆解交,协同庆因此三四年就盈利百万银两。
山西票号还为封建官吏窝藏赃款。
如安徽芜湖道童谣圃,在卸任还乡时,将搜刮来的十万两赃银,交蔚丰厚票号汇回重庆,每年支取一万两,十年交完,而不计利息。
重瑶圃放弃利息,表面看来有些损失,实际上他是因为从数千里外运回重庆银十万两,不仅运费浩大,而且有风险,赃银一旦被人发觉或被御史弹劾,不但银子保不住,本人也会身陷囹圄,甚至遭杀身之祸,但与票号勾结起来,采取汇兑办法,则可保无虞。
山西票号利用其与封建官吏的交结,对扩大业务和谋取利润带来了好处。
如各省解部款项,原来是由各省直接向中央户部解款。
但是手续繁杂,户部财库人员常常挑剔、刁难。
山西票号却不同,他们上结尚书、郎中,下交门房、库兵,手续娴熟,。
2005年6月16日至21日,调研组一行3人对山西省商业性地勘工作进行调研,走访了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山西省地勘局、山西省煤田地质局、中国冶勘三局、山西省地勘局217队和大同市国土资源局,与 主管部门、国有地勘单位、基层矿政管理部门和民营矿业主就商业性地勘工作进行广泛研讨。
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商业性矿产勘查基本态势山西是我国资源大省,特别是丰富的煤、铁、铝土矿及铜等矿产著称。
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剧增,在法规、政策和市场引导下,商业性矿产勘查主体、投资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地勘单位技术优势得到较好的发挥,使其功能向全社会多领域拓展服务。
该省商业性地勘工作呈“火暴”之势。
(一)勘查投入资金总量增加自2000年以来,全省勘查总投入达59098万元,其中,中央及地方财政投入15965万元,占勘查总投入的27.02%,(其中,国家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1370万元,占2.32%;
财政部门及其他渠道投入5311.32万元,占8.98%;
省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9284万元,占15.71%),社会资金投入43133万元,占勘查总投入的72.98%。
(二)社会资金投入呈强劲趋势社会资金投入矿产勘查并成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投入的主要部分,特别可喜的是大型国有矿山企业投资积极性的启动和社会资金投入大幅增长。
据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分析,2000年以来,全省有效探矿权地勘投入共21972.24万元,见表1。
表1 山西省勘查资金投入及构成比例各类社会资金的投入,实现了投资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并呈进一步发展之势,为山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三)全省勘查项目登记情况2000年国土资源厅成立以来,共登记勘查项目1192个,其中,新立681个(占57.13%),变更129个(占10.82%),延续282个(占23.66%),保留100个(占8.39%)。
按工作程度分:
普查961个(占80.62%),详查159个(占13.34%),勘探72个(占6.04%)。
按矿种分:
能源163个(占13.67%),黑色572个(占47.99%),贵金属115个(占9.55%),非金属176个(占14.77%),水气矿20个(占1.67%),稀有稀土矿3个(占0.25%),其他占12%。
全省在有效期内的探矿权348个,其中煤矿84个(占24.14%),铁矿152个(占43.68%),铝土矿33个(占9.48%),铜矿14个(占4.02%),金矿25个(占7.18%),银矿5个(占1.44%),非金属33个(占9.48%),水气矿2个(占0.58%)。
从上述可以看出几个特点:
新登记项目多;
普查项目多;
煤、铁勘查项目多;
反映出该省优势资源和市场需求拉动特点。
(四)勘查工作取得较好成果市场导向投资,投资增加产生了良好的找矿效果,探明一批矿产储量和发现一批矿产地。
例如,随着煤炭需求量急剧上升,煤炭价格上扬,拉动了煤矿勘查。
各大矿务局可供开发的资源日趋紧缺,纷纷申请煤矿探矿权,为矿山寻找接替资源和开采后备基地,仅晋城矿务局2004年就投资5000万元进行煤田地质勘查,取得很好的效果。
用全国和山西省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勘查铝土矿,为山西铝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取得明显效果。
五台天河、宁武宽草坪两大铝土矿的探明,使晋北铝厂成为山西省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2004年又在兴县、保德发现两个大型铝土矿床,为山西铝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山西省地勘局在中条山铜矿区外围开展找矿,共投入75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170万元,国家资源补偿费210万元,山西省资源补偿费72万元。
经勘查发现了厚度大、品位富的新类型铜矿,为一个开发多年,资源近于枯竭的老矿山解决后备资源提供了前景。
探矿权出让及管理情况(一)探矿权出让已全部实行“招、拍、挂”山西全省各类矿产探矿权均以“招、拍、挂”方式出让,是山西省矿业权运作的重要特征。
至2005年5月,全省共公开出让探矿权66宗,其中,委托市级国土资源局出让55宗,由省厅交易中心出让11宗,共收价款18003万元,其中,拍卖33宗,价款15859万元;
挂牌32宗,价款1885万元;
协议出让1宗,价款258万元。
出让的探矿权中,以铁矿为主,小型铁矿勘查出让56宗,占84.85%。
2002年以前按照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实行申请登记行政审批探矿权。
2002年初进行矿业权公开出让试点,同年5月省 发文规定全省建筑石料采矿权一律招标、拍卖、挂牌公开出让。
同年6月14日在长治市平顺县首次进行“平顺县算盘沟铁矿普查”探矿权挂牌出让,收出让金20万元。
2003年7月4日省 发布164号令,颁布《山西省矿业权公开出让暂行规定》。
2004年5月22日,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印发《山西省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实施细则(试行)》。
实行探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后,按照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办理,山西省国土资源厅负责拍卖大中型矿产勘查,铁、铝等小规模矿床地委托市县拍卖。
探矿权出让运作机制,由 出资的探矿权、采矿权,矿业权留在省国土资源厅(厅属科技馆名下),地勘单位通过合同承担项目施工,地勘单位不能 探矿权。
省 决定,鉴于山西煤资源赋存特点,将“煤矿探矿权视同于采矿权”,煤矿探矿权价款按采矿权价款计算,一次到位,其他矿产可依照执行。
1吨煤探矿权价款由2.14元上升到8元。
省国土资源厅还决定今后不再委托“招、拍、挂”,因为出现有违规现象和炒作行为。
曾经有一个铁矿探矿权底价50万元,起拍价40万元,可是最终竞拍到2900万元;
一个采矿权底价300万元,竞拍到9000万元。
临汾县塔儿山一个矿3万吨,卖到340万元(省厅认为每吨拍4~5元就可以了),实际上无法控制。
据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介绍,省 和国土资源厅十分重视加强商业性矿产勘查及项目的市场运作。
国土资源厅成立后,首先将计划内勘查项目的管理权从省计委转到国土资源厅,负责立项计划运作,建立项目库,组织专家论证等。
省 每年拿出1500万~2000万元矿产资源补偿费收益安排勘查项目,50万元以上项目组织招标,中标的项目根据进展情况分三期拨款。
现有47个项目,有的执行尚不到位。
为加强地质找矿,增加储量,缓解资源不足,2005年6月省委常委决定建立矿业权价款找矿新机制:
今后3年内从矿业权价款中拿3亿(每年1亿元),用于开展基础性、公益性勘查、急需矿产勘查、重要矿产勘查、危机矿山找矿、调整产业结构急需矿产勘查、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找矿等勘查工作。
矿业权价款形成的项目,其矿业权出让后,实现的收益扣除国家投入溢价部分分成比例:
煤矿为,省、市、县和地勘单位分别为6∶2∶1∶1,其他矿产为4∶2∶2∶2。
(这样的政策规定出台后,使地勘单位得到一定安慰,表示有一定程度的接受,感到体现了地勘单位的劳动价值)。
(二)大量的小铁矿出让探矿权,实为“以采代探”形成群采小铁矿拍卖探矿权,实为采矿,形成群采之势。
2005年2月,忻州市国土资源局受省厅委托,举办第二次拍卖会,共拍卖10宗探矿权,获出让金5420万元,矿区位于繁峙、代县、河曲、神池和五台等县,9宗为铁矿,1宗为高岭土,共31.32平方千米,其中,代县磨坊乡磨窝北铁矿普查项目,2.99平方千米,拍得1100万元。
这次拍卖会规模较大,共有158个单位600人参加竞拍。
大同市国土资源局出让“两权”收益近1.9亿元。
该市有偿出让的勘查项目主要是铁矿。
区内鞍山式铁矿资源并不丰富,而且点多面广,矿体呈透镜状,品位不均,剥采比大。
由于铁矿石价格上扬(1吨铁矿石卖价420~430元),市场容量很大,温州、唐山、北京和东北的民营业主竞相投资。
一个1平方公里多的面积出让价156~179万元。
这些民营业主竞得探矿权后,聘请地质队的技术人员(也有退休人员)指导,“编”一个报告,即进行采矿。
市国土资源局主管矿政的领导认为这种铁矿,在取得探矿权后半年就可以转为采矿权或者直接转为采矿权。
灵丘县现有采铁矿企业10个,正上报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探、转、采的企业24个,探矿企业16个,还有史庄铁矿等7个矿区内44处采矿权已上报申请出让。
据介绍,天镇县 鼓动放羊倌上山找铁矿,发现线索后,报告 , 据此就拍卖探矿权。
这样的做法, 、业主和勘查人员都“满意”,首先是 部门获得了利益(据介绍拍卖探矿权价款70%留市县 ,30%上交省),业主快速发财,乱挖滥采,还不承担复垦和环境治理之责。
地质人员“纸上谈兵”,不搞实际勘查工作而是利用一些旧资料编报告,搞创收。
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及合理规划,开采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谁去顾及?只顾及眼前利益所造成的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
(三)国有地勘单位在竞争的探矿权市场中处于劣势省 决定探矿权、采矿权全部采用“招、拍、挂”方式运作,包括“空白地”。
但是国有地勘单位由于经济实力差,在探矿权市场竞争中常处于弱势,这也是地勘单位与主管部门之间经常产生认识上的矛盾。
实行探矿权“价款”按采矿权“价款”计算后,国有地勘单位更没有资金实力。
省地勘局未能从申请审批方式获得新的探矿权,局属各单位现拥有的探矿权67个,其中10个是在外省获得的。
2001年以来共 探矿权5个,收入949万元。
目前该局占有的探矿权,不少是多年前占有的存量,实际投入很少,有的以少量投入维持行政法规规定的最低勘查投入,使探矿权延续、保留。
如果严格按法律、行政法规检查,将有不少探矿权被注销。
省煤田地质局目前也不拥有探矿权,国家出资的各种项目探矿权都在省国土资源厅,且该局也属地化了,这样影响了该局申报中央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前提是申报单位必须拥有探矿权),也影响了地勘单位到“空白区”、勘查远景区找矿的积极性。
由于冶勘三局未属地化,其探矿权获取主要在国土资源部,较属地化单位要好一些,只要拿到项目,矿业权就在自己手中,收费又低,省国土资源厅对此也有意见。
目前由于探矿权“招、拍、挂”竞争的不公平性,申请探矿权需到项目所在地市签署意见,地方保护主义和各级行政权力的干预,已经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地勘单位由于其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所以有好的找矿线索和发现,也不愿登记新的探矿权。
国有地勘单位,一方面在探矿权招、拍、挂竞争中处于劣势,一方面手中已有的探矿权得不到保护。
为了近期的生存把 探矿权资产作为主要业绩之一,甚至有的省地勘局领导将探矿权运作作为一个“产业”对待。
地勘单位内部经营体制、资金运作机制不改变, 收益很快被吃掉。
国有地勘单位占有若干个探矿权,受资金所限不能开展实际的勘查工作,既不符合法律要求,也影响自身发展。
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简况(一)队伍基本情况山西省有地勘单位72个,职工2万余人,形成以省地勘局、省煤田地质局、中国冶勘三局、地质建材山西总队等国有地勘单位的队伍为主导,地方化工、煤炭等国有矿山企业的勘探队伍,民营地勘单位为补充的地质勘查队伍格局。
其中,中国冶勘三局及建材总队未属地化,属地化的地勘单位工作基本上是“各自为战”。
省资源主管部门主要在矿业权上行使管理权。
由于近几年矿产品市场旺盛带动了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的发育,社会资金大量涌入矿业市场,地勘单位地质勘查劳务和技术服务优势得到发挥,收入大幅增长(实际上大部分为“打工”收入,受 和社会投入制约),带动了产业发展和收入增加,工作和生活条件也都得到较大的改善,较属地化时有较大发展。
(二)商业性矿产勘查全省3个主要国有地勘单位自身直接投入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资金十分有限。
据介绍,省地勘局一年投入仅500万元左右,大部分为中央、地方的财政、资源补偿费项目和市场项目收入;
煤田地质局没有自己掌握的矿业权,其商业性勘查均为市场项目;
冶勘三局情况稍好,因为主要来自中央项目,探矿权在自己手中,但其市场项目收入也逐年增长。
省地勘局2004年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总投入近1亿元,其中社会资金占80%以上。
位于大同市的217队在1996~1999年最困难的时期,矿产勘查年投入仅70~80万元,1999年没有矿产勘查项目,2004年完成矿产勘查1000万元。
省煤田地质局,截至2004年共有中央财政项目7个,投资918万元,占矿产勘查投入的2.6%;
地方财政项目15个,投资1679万元,占矿产勘查投入的4.8%;
对外承揽社会资金项目32549万元,占矿产勘查投入的92.6%。
全局开动钻机100台,历史上少有。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三局,2004年全局总收入1.35亿元,矿产勘查投入3050万元,预计2005年达5000万元。
2005年预计商业性地勘市场项目收入将达总收入60%。
(三)队伍结构调整地勘单位队伍结构调整情况差异较大:
煤田地质局基本无明显进展。
冶勘三局,队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起步于1994年,现已基本实现产业优化,主副分离,内部事、企管理分离。
设立一院(地质勘查院)4公司(岩土、矿业、地信、物业)管理架构,为企业化经营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地勘局根据自身特点实施改革,以地域为单元开始实施队伍及产业结构调整并取得良好效果,如山西省地勘局在晋中原有4个地勘单位,即:
原215队,支柱产业主要是地质矿产勘查;
原216队则是地质矿产勘查与矿业开发并重;
原区域地质调查队主要从事区域地质调查;
原三勘院从事水井施工、环境监测、灾害评估、工勘施工等产业。
为适应新的形势,推进地勘单位深化改革,将分散资源重组集约规模,局决定将同一地区4单位实施合并,重组成山西地勘局第三勘查院,并取得良好效果。
一是合并前各单位基本情况,见表2。
表2 1999年各单位的基本情况二是合并重组后三勘院的运作情况。
截至2004年底,共有在职职工1423人,离退休职工1129人;
在职人员中各类技术人员489人,其中,教授级高工5人,高级职称88人,中级职称204人,初级职称192人。
下设科室(部门)15个,二级经营单位16个,物业服务部门2个。
拥有固定资产净值3273.07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668.10万元。
各类仪器设备905台(套)。
主要从事地质矿产评价、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石油勘探、水井施工等产业。
拥有工程勘察综合类甲级、施工类甲级、水井施工甲级、测绘甲级、对外经营及劳务输出等资质,并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合并重组5年来,完成的主要经济指标,见表3。
表3 2000~2004年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单位:
万元重组后,新的三勘院不断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努力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改善基地环境,实现了原来各个单位间的优势互补。
具体做法如下:
1以转换经营机制为切入点,进一步放开搞活二级经营单位合并重组之初,对二级经营单位进行了重新梳理划分,本着宏观管得住、微观放得开的原则,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
在具体操作中,生产经营单位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四自”运行模式。
将生产经营单位的经济与三勘院彻底划开,实行费用独立核算,用下达指标任务与深化分配制度相结合,进一步下放权力与加大检查考核力度相统一的办法来进行约束,同时,根据二级单位性质的不同又分为自主经营、补贴经营、委托经营3种类型来动作。
2.进一步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合并重组5年来,三勘院将产业结构调整列入每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做强地质勘查、做大矿业开发、做活工勘施工、做实多种经营”的产业发展思路。
一是依靠科技进步和优良技术装备,紧紧抓住山西建设新型能源基地的契机,不断加大地质勘查业的市场开拓力度。
二是坚持改造挖潜相结合,将工勘施工的触角不断向相关领域进行延伸,逐步形成了工程设计、勘察、施工、检测、监理与咨询服务一体化的优势格局。
三是根据市场和资源条件,实施矿业开发。
四是不断提升水工环产业的技术含量,实现以技术带效益,以实力促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是充分发挥基地优势。
目前,三勘院已形成了矿业开发为主,地质勘查与基础施工为两翼,水井施工、油井施工、工程勘察、灾害评估与治理、实验测试并举,机械修配、物资供应、医药卫生等多种经营为辅的相互支撑、相互协调、相互弥补的优势产业格局。
3.着力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随着效益的逐年增长,职工人均收入也呈逐年递增趋势,在职职工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5189元增长为2004年的13976元。
与此同时,院想方设法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年加大,使居民的生活工作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四、有关问题的探讨和建议(一)探矿权有偿取得和管理中有关问题的探讨和建议新形势下探矿权有偿取得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是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秩序的新问题,涉及到法律、体制和制度的建设。
1.要制止炒买炒卖探矿权随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相关法规的实施,以及矿产资源供求关系的紧张,矿产品价格不断上涨,迎来了矿产资源的投资开发热的形势,想方设法从探矿权、采矿权市场运作中获取高额利益,而不顾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宏观约束,使国有资源性资产不合理使用甚至流失的情况已经出现,如不加以制止、纠正,矿产资源不能可持续开发利用。
当前,一些地方 提出 要“掌控资源”, 全面控制探矿权、采矿权;
有的提出所有探矿权出让都要“招、拍、挂”,探矿权人可以依法 的项目,也要由 主要部门“招、拍、挂”;
有的不按矿业权管理的事权划分,委托市县“招、拍、挂”,发现了违规现象和炒作行为,开始叫停;
有的提出探矿权价款按采矿权价款计算,使“以采代探”合法化;
拍卖铁矿探矿权,一个县卖好几十个,矿老板以低价取得探矿权进行采矿, 获得高额收益,矿老板掠夺式开采,并不顾及资源合理利用和安全生产、环境保护。
凡此种种,其深层的原因是利益驱动。
值得思考研究的问题,一是 对矿产资源管理目的是“掌控资源”大量拍卖探矿权获取经济利益,还是进行宏观调整,依法管理、搞好服务。
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地方 卖了,收益如何分配和管理,如何体现国家所有权;
二是探矿阶段按采矿出让探讨权,探矿阶段是高风险的工作,资源储量具有不确定性,即使煤矿的地质条件在山西相对稳定,不同的勘查阶段,其风险性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勘查程度已较高的项目,是否可以直接出让采矿权,这一规定是否使“以采代探”成为合法化;
三是探矿对投资者来说是资金投入阶段,一个投资者尚未探明资源储量,先向 预交大量的资源费用,是否合理;
四是中央或地方 出资的勘查项目,某地勘单位竞得了项目,但是不能获得探矿权,这个探矿权放在 主管部门的一个机构或其直属事业单位,那么这一项目谁能够按照矿产资源法律、法规规定履行其权利和义务呢?还是只要权益不承担义务。
地勘单位没有获得探矿权,还要先交探矿权“价款”合理吗?2.要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出让及管理行为国土资源部应总结《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颁布以来市场运作情况。
大同市国土资源局领导认为,探矿权一律采用“招、拍、挂”的政策应予探讨。
要总结经验,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对其中重大问题应与有关部门协商,共同提出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实施。
这些问题包括:
在现行法律规定的原则下,如何规范矿业权管理行为;
矿业权有偿出让的管理权限(避免越权,随意放权);
矿业权市场主体准入条件;
矿业权出让“价款”的确定及评估;
矿业权有偿出让收益的处置和使用原则(保护国有资源性资产的合理使用,避免流失);
如何进一步保护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等。
要理顺各级 和主管部门的事权。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晋国土资发[2002]6号)决定,从2002年1月21日起,除国家计划勘查项目、省计划勘查项目和国有地勘单位使用国拨地勘费的勘查项目外,其他由省国土资源厅审批颁发勘查许可证的项目,探矿权申请人需持《探矿权申请登记书》先向勘查区块范围所在地县、市两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经县、市级国土资源部门初审同意后,再向厅申请。
但国有地勘单位认为这样的规定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和不平等竞争,探矿权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阻碍了勘查工作的发展。
现在有些县成立了资源配置委员会,县长是主任,批项目书记点头才算数。
无论新申请项目,遇到找矿前景好的项目,就要招、拍、挂,而具有较高资质,掌握大量资料信息的国有地勘单位不仅争不到探矿权,原有的探矿权将丢掉,连前期成果也保不住。
各级矿政管理应加强网络建设,探矿权、采矿权管理的有关事项的审核、查证、查寻,相对人只需报有权限的一级管理机关办理,需要上下级协调的应由管理机关通过内部程序解决,不需要相关人往返于各级 管理部门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