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建行万利宝,我的经济状况一片凋敝,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本文了解建行万利宝的后果和应对 。
1、国信证券(香港)、海通国际证券、艾德证券期货、时富金融、招商证券(香港)、安信国际、南华金融、金利丰证券、永丰金融、耀才证券。
其中艾德证券期货为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发牌之持牌法团,证监会中央编号:BHT550,获证监会根据《证券及期货条例》发出第1类(证券交易)、第2类(期货合约交易)、第3类(杠杆式外汇交易)、第4类(就证券提供意见)、第5类(就期货合约提供意见)及第9类(提供资产管理)受规管活动的牌照。
2、艾德证券期货有限公司同时亦是香港交易所参与者(OTP C经纪代号_0974及0977)。
艾德证券期货致力为客户提供港股、美股、外汇、环 期货等一站式全方位交易平台,包括香港交易所证券买卖服务,以及一系列如互惠基金、单位信托基金及股票挂钩高息票据等投资产品;亦为客户提供股票融资、新股认购、融资融券等一系列个性化投资方案。
小编补充1、香港证券市场香港证券交易的历史,可追溯到1866年,但直至1891年香港经纪协会设立,香港才成立了第一个正式的股票市场。
1969年至1972年间,香港设立了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加上原来的香港证券交易所,形成了四间交易所鼎足而立的局面。
在1972年至1973年短短的2年间,香港有119家公司上市,1973年底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96家。
1980年7月7日四间交易所合并而成香港联合交易所。
四间交易所于1986年3月27日收市后全部停业,全部业务转移至联交所。
1986年 2000年的香港市场1986年,香港市场开始了其崭新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阶段。
中国对香港前途的保障,增强了投资者对香港经济的信心,公司盈利和房地产价格回升,香港市场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交易品种多元化,市场参与者日益国际化,交易手段不断完善,证券市场进入了长期繁荣的牛市。
2000年以后的香港证券市场香港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2000年以来的香港证券市场,正在成长为一个全 化的证券市场。
一方面是因为香港1965年的银行业危机,迫使 开始对银行业进行调查和立法以及加强监管,企业从银行集资成本较高,纷纷转向股票市场;2、另一方面,香港 奉行自由市场政策,使证券市场迅速发展,1969年至1972年间同时出现了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和香港会四大股票交易所。
70年代未期,香港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四个市场发展不均衡,同时由于1974年的股灾,使 意识到需要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颁布了一系列法例,并于1980年7月将四间交易所合并成立香港联交所,四间交易所于1986年全面停业,全部业务转到香港联交所。
此后,香港证券市场开始了崭新的国际化发展阶段,2000年4月香港联交所和香港期交所合并成立香港证券与期货交易所,实行公司制并在港上市。
十几年来香港证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金融产品不断增多,交易手段也日益电子化。
共有500多家证券行在香港从事各种证券业务,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时至今日,香港证券市场的总市值已达到 63000多亿港元,每日交易额逾100亿元,这些数字显示了香港证券市场在过去数十年的骄人增长。
香港有哪些证券公司:
1、华资证券公司。
前百富勤证券、新鸿基证券、南华证券、君益证券、时富证券、海裕证券和道亨证券等都是此类券商的代表。
华资证券公司数量众多,实力雄厚,在联交所有很多交易席位,是香港证券市场的“地头蛇”。
2、中资证券公司:
中资证券公司大多以红筹股或H股公司的形式逐渐加入香港的证券市场。
随着香港经济和金融市场中国和日越来越活跃,以中银国际证券, 申万证券,光大证券等为代表的中资券商呈上升的趋势。
3、美资证券公司:
美林证券, 高盛证券, 摩根士丹利, 所罗门兄弟、雷曼兄弟、JP摩根等券商为代表,是近十年来证券香港市场崛起的强大力量。
美资证券公司利用美国银行投入的雄厚资本、人才和经营理念所构成的综合竞争实力,以巨大的国际游资进入香港证券市场,并迅速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4、英资证券公司:
香港证券市场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券商,以获多利证券、渣打证券、汇丰证券、ING霸菱证券、怡富证券、华宝证券、兆富证券、和升证券、摩根建富以及柏克莱等为首,随着香港的回归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英资券商逐渐退出香港证券市场。
国际贸易和流通的活跃以及国际资金的增加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日资证券公司:
日资经纪公司曾经在香港证券市场大放异彩,代表公司有野村证券、山一证券、大和证券等。
温馨提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应答时间:
2021 11 02,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