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协商会议工商联讲话,逾期利息会有多少?逾期后银行会采取哪些措施?了解应对策略,解决问题吧!
【答案】:
√公文的发文字号位于文件名称下方居中处,在文件名称和分隔线之间。
发文字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和序号三部分组成。
发文机关代字由发文机关自行拟定,固定使用,不能经常更改。
年份用六角括号括起,顺序号不用括号。
如“国办发(199632号”,即说明这是国务院办公厅在1996年所发出的第2号文件。
由此可知本题说法正确。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 建工作新格局”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街道、社区 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夯实 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提高 的执政能力,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市街道、社区 的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正确把握街道、社区 建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 1、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 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下简称“两新”组织)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区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和政治参与的需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街道、社区 组织转变工作方式,增强领导、协调功能和服务功能。
近年来,我市结合实际,对街道、社区 建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部分 组织对街道、社区 建重要性认识不高,创新力度不大,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够;
在城市工作的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
街道干部和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
驻区单位 组织和 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街道、社区 的制度建设和工作机制尚不完善;
社区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匮乏。
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把街道、社区 组织建设成为贯彻“ ”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对于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满足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的社会需求,对于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建立健全 委领导、 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对于巩固 的执政基础、增强 的执政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级 组织要高度重视街道、社区 的建设工作,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开创街道、社区 建工作新局面。
2、街道、社区 建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 理论和“ ”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城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密结合城市社区建设的实际,以保持 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 建工作新格局,提高街道、社区 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扩大 在城市工作的覆盖面,为创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3、街道、社区 的建设要努力实现“五个好”的目标要求:
(1)领导班子好。
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能够认真执行 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联系群众,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作。
(2) 员干部队伍好。
街道干部和社区工作者能够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员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工作机制好。
街道、社区 组织工作制度健全、运行规范,社区 建工作协调机制完善。
(4)工作业绩好。
社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社区治安良好。
(5)群众反映好。
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对街道、社区 组织的工作满意,街道、社区 组织得到社区群众的拥护。
进一步明确街道、社区 组织的主要职责 4、街道 (工)委的主要职责:
(1)宣传和执行 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 中央、上级 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组织带领干部和群众,努力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
(2)讨论决定本街道城市管理、经济发展和社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协调有关部门,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服务社区群众,共同推进社区建设。
(3)领导街道行政组织,支持和保证其依法充分行使职权;
领导街道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其依照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
领导或指导在社区、驻区“两新”组织中开展 的工作。
(4)领导本街道的思想政治工作、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5)加强街道 组织自身建设,领导以社区 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建设。
(6)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干部的教育、选拔、管理和监督工作。
协助上级有关职能部门做好其派出机构及其负责人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5、社区 组织的主要职责:
(1)宣传和执行 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 中央、上级 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团结、组织干部和群众,努力完成社区各项任务。
(2)讨论决定本社区建设、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3)领导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支持和保证其依法充分行使职权,完善公开办事制度,推进社区居民自治;
领导社区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其依照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
(4)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5)组织 员和群众参加社区建设,发挥好社区 员的作用。
(6)加强社区 组织自身建设,做好 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发展 员工作。
努力构建新形势下街道、社区 建工作的新格局 6、合理调整街道 组织设置。
尽快适应“条块结合、重心下移”的城市管理体制的需要,将街道 委改设为 的工作委员会,作为区委的派出机构,赋予街道 工委领导本地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
街道 工委与街道办事处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与辖区内其他系统的基层 组织是组织、指导、协调关系,与辖区内的“两新”组织是组织领导关系。
对社区内离退休职工 员、下岗职工 员、解除劳动关系职工 员、流动 员、“两新”组织 员、未就业的学生 员、未安置的复退军人 员进行教育管理;
对市、区直部门设在街道的派出机构有双重领导权,并对派出机构负责人提出考核、奖惩、任免意见。
7、建立健全社区 组织。
凡有3名以上正式 员的社区,都要单独建立社区 组织,全面实现“一社区一支部( 总支、 委)”。
各区县要根据工作的需要和社区 员的数量及时对社区 组织调整设置,积极探索将 支部建在楼栋, 小组建在单元工作。
尤其要注重做好及时在城市新区、开发区和新建居民区建立社区 组织工作。
在调整社区设置时,同步调整、健全社区 组织。
8、加强“两新”组织 的建设,扩大 的工作覆盖面。
街道、社区 组织要指导、协调和支持辖区内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 的建设工作。
突出重点、抓大带小,着力做好在经济实力较强、从业人员较多的新经济组织和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新社会组织中组建 组织工作。
对暂不具备单独建立 组织条件的,可采取联合、挂靠等方式建立联合 组织,或采取设立 员联络服务站、选派 建工作指导员等办法指导开展 的工作。
建立街道、社区 组织与“两新”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双向联系制度,结合注册登记、创建检查等工作及时掌握“两新”组织 建、经营情况。
9、建立和完善街道、社区 建工作的协调机制。
(1)建立协调议事机构。
建立由街道 (工)委、社区 组织牵头,驻区有关单位参加的社区 的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社区 的建设工作协调委员会或社区 的建设工作联席会等协调、议事机构,研究、协调社区 建和社区建设工作,运用市场机制,以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共同需求为纽带,整合社区资源,推进社区建设。
(2)开展共驻共建活动。
驻区单位 组织要树立“立足社区、关心社区、共建社区”的新观念,积极参与、支持街道 (工)委和社区 组织的工作,尊重和主动接受街道 组织的指导和协调,教育、引导在职职工 员在社区 建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街道、社区 组织要切实履行区域 建工作的协调指导职能,做到在协调中服务,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
努力形成以街道、社区 组织为核心,社区全体 员为主体,驻区各单位 组织共同参与的街道、社区 建工作格局。
10、开展发展 员、评先评优、干部监督考察进社区工作。
驻区单位发展 员、 内典型选树、评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以及选拔任用干部,应当听取发展、评选、考察对象居住地所在街道、社区 组织的意见。
街道、社区 组织要与驻区单位上级 组织和在职 员所在单位 组织建立沟通联系制度,定期反馈情况,强化对驻区单位 组织和在职 员的监督。
干部的考察、任前公示等工作要逐步向社区延伸,拓宽干部监督的途径和渠道。
四、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街道、社区 建工作的着力点 11、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建立区县、街道(城关镇)、社区三个层面的管理服务体系。
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民意反映的渠道,逐步建立健全以区县服务中心为指导、街道(城关镇)服务中心为基础、社区服务站为支点的三级服务网络,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12、拓展社区服务,密切 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充分发挥街道、社区 组织和广大 员的作用,通过 员责任区、 员社区服务志愿者等有效形式,把 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面向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积极探索社区服务社会化和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社区管理水平,使社区服务在改善居民生活、增加就业机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3、发展社区文化,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占领社区思想文化阵地。
各级 组织要切实承担起领导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责,采取各种有效形式,认真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引导社区居民爱祖国、爱城市、爱社区,增强民族精神,培育城市精神,展示良好的市民形象,形成崇尚先进、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
深入开展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对广大居民进行“唯物论”、“无神论”教育,提高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共同兴办文化事业,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文体活动。
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楼院”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动员驻区单位和居民共创社区文明。
14、努力满足群众的政治参与需求。
街道、社区 组织要把扩大基层民主作为实现群众政治利益的重要渠道,积极创造条件,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建立健全以 组织为核心、以居民代表大会为民主决策机构、以议事协商委员会为议事机构、以居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的社区自治管理体系。
在社区大力推行居务公开。
五、提高街道、社区 组织的自身建设水平 15、优化街道领导班子结构,选好配强街道领导干部。
适应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社区建设的需要,坚持 管干部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切实选配好街道 (工)委领导班子,尤其是选配好街道 (工)委书记。
切实把政治素质好,有城市管理能力,有 政工作经验的干部选配到街道 政主要领导岗位上。
进一步改善街道领导班子的年龄、文化和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
16、健全街道 (工)委 务工作机构,配齐配强 务干部。
根据街道 (工)委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强化街道 务工作机构和人员配备。
街道 (工)委、街道机关具体从事 群工作的人员,原则上不低于机关工作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
根据 员发展工作的需要,配备专 组织员。
切实重视和抓好 务干部的配备,把素质全面、作风正派、年富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干部,优先安排到 务工作岗位,同时注重在 务工作岗位上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17、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工作者的调整和充实力度,配强社区“两委”班子,逐步推行社区工作人员的专职化。
引入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大力推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依法选举等制度,完善社区工作者轮岗交流、辞职和辞退制度,注重吸纳机关事业单位的分流人员、离退休人员、大中专毕业生、下岗职工、复员退伍军人从事社区工作,以进一步改善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
认真选配好社区 组织领导班子,尤其要选配好书记。
社区 组织书记应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热爱社区工作,年纪较轻,身体健康。
提倡社区 组织书记和社区居委会主任通过民主选举,由一人担任,提倡社区“两委” 员成员“交叉任职”。
社区 组织书记与社区居委会主任同职同酬。
18、加强对街道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
建立市、区(县)、街道(城关镇)分级负责的街道干部和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培训体系。
市委组织部重点负责对街道(城关镇) 政主要负责人的培训,区(县)委组织部(开发区工委办公室)重点负责对街道(城关镇) 政班子副职和社区 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的培训,街道 (工)委(城关镇 委)重点负责对社区其他人员及所属 支部书记的培训。
坚持经常性教育和集中培训相结合,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街道干部和社区工作者队伍。
19、强化对街道干部和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区县(开发区工委)要定期对街道干部和社区工作者进行考核和民主评议,将民主评议和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升降奖惩的重要依据。
积极探索末位淘汰制。
六、加强分类管理,充分发挥社区内各类 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0、加强对社区 员的分类管理。
针对社区 员不同类型、不同情况,实施科学有效的分类管理。
一是对组织关系隶属社区的 员“直管”,实行目标管理。
二是对在职 员实行“双重管理”。
街道 (工)委要明确在职 员在社区 建和社区建设中的权利和义务,根据在职 员的职业特点和个人专长,依托社区 员志愿者服务组织,适宜、适时、适度地组织他们参加社区活动。
三是对流动 员实行“代管”。
采取把流动 员编入其居住地所在社区 支部或建立外来 员活动之家等形式,积极探索对流动 员加强教育管理的途径和办法。
积极接收退休、下岗(失业)、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职工 员组织关系进社区,并及时将他们编入相应的 组织,参加 的活动。
要切实关心下岗(失业)、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职工 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积极开展再就业工程。
21、加强社区入 积极分子队伍建设。
认真做好入 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考察以及对在职职工的推优工作,把培养重点放在社区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下岗再就业模范、社区服务能手上。
通过建立 员责任区、落实责任人、组织“推优”等方式,把发展 员工作做到社区内“两新”组织中去,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把符合入 条件的各类优秀人才及时吸收到 内来。
22、创新发挥 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活动载体。
深入开展“连心工程”建设,围绕不同时期的工作任务和居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创建“ 员示范岗”、“无职 员设岗定职”、争当“五星” 员等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发挥 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创造条件、提供舞台。
七、为街道、社区 组织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23、切实解决社区运转相关经费。
认真落实省委办公厅、省 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基础建设切实解决“四有”问题的通知》(厅[2003]31号)和市 《关于落实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生活补贴和办公经费的通知》(宿政秘[2005]67号) 精神。
将城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生活补贴、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补贴经费从2006年起纳入财政预算,所需费用由市、区财政按4:
6比例负担。
城区社区办公经费原则核定为每社区每年5000元,由市、区、街道按照2:
2:
1的比例负担。
各县及开发区要参照本文件精神出台具体措施,努力拓宽经费的筹集渠道,切实解决本地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生活补贴、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补贴、办公经费等问题,为社区建设的正常开展创造条件。
职能部门交给社区承办的行政性事务,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由有关部门安排相应的工作经费。
24、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各区县、开发区要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过政策扶持、加大投入等支持措施和新建、改建、插建、置换和购买等多种方式,切实解决社区机构办公用房和活动用房。
成片开发的居住小区和新建的居民区,社区用房要根据《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范》规定标准,与开发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和建设,规划设计方案要征求区县、街道(城关镇)意见。
各地及市 有关部门要严格落实《转发民政部等中央十部委(办)〈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居民公益 设施建设的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皖社办〔2005〕5号)、《转发市民政等部门关于我市城市社区居委会用房规划建设和管理意见的通知》(宿政办发[2005]34号)文件精神,明确责任,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过对规划、土地出让、工程建设、竣工综合验收等环节的协调控制,确保社区用房落到实处。
通过努力,三年内达到皖社办〔2005〕5号文件规定的要求:
市辖区的社区机构办公用房和活动用房达到300平方米,县城的社区机构办公用房和活动用房达到200平方米,并主要用于社区 组织、居民委员会的办公室和警务室、图书阅览室、社区服务站,及 员、老年活动室等。
八、加强和改进对街道、社区 建工作的领导 25、切实把街道、社区 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各地要切实将街道、社区 建工作纳入当地 建工作的整体布局,与农村、企业、机关、学校等其他领域的 建工作进行有机衔接。
按照街道、社区 建工作“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制定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
要及时研究街道、社区 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
26、建立健全街道、社区 建工作责任制。
区县委、开发区工委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
区县委、开发区工委要成立有组织、宣传、民政、劳动保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参加的街道、社区 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协调、部署工作,做到分工明确、齐抓共管。
各地、各单位要积极支持帮助街道 (工)委理顺各种关系,保证街道 (工)委在区域性 建工作中的领导权、组织权、指导权和协调权。
市委把街道、社区 建工作考评作为 建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
各地也要建立健全街道、社区 建目标考核责任制,和其他基层 建工作同部署,同考核。
27、完善区县 员领导干部联系社区制度。
要求 委、 员领导干部每人至少联系1个社区,定期到联系点调查研究,解决问题。
联系领导不但要及时地把上级 组织关于社区 建和社区建设的方针政策宣传落实到社区,帮助社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还要注重总结经验、培养典型,把联系点建成示范点。
28、鼓励探索,大胆创新。
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解决街道、社区 建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街道、社区 建工作的新思路、新 。
区县委、开发区工委和街道 (工)委要抓住街道、社区 建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大胆探索,开拓创新。
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建市级街道、社区 建工作示范点活动,对示范点实行动态管理。
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开展 “五个好”街道、社区 组织创建活动。
在创建活动中,要注意选树先进典型,总结推广新经验,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全面提高街道、社区 的建设工作的整体水平。
各区县、开发区工委要根据本《意见》和市委市 近期出台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
(2023 11 17 12:3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