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诗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徐志摩:
《再别康桥》原文及其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一:
飘逸可人的潇洒,兴奋热烈的眷恋,清新如画的别离,旖旎迷人的风光,是《再别康桥》传递给读者的美感。
那挥手作别云彩的轻柔,蕴涵了多少至真的情丝。
静谧的康桥满载丝丝离情是这般的动人,轻轻的,悄悄的,脉脉的,不许一点儿尘世声响破坏此刻的佳境。
充满生机的 quot;金柳 quot; quot;青荇 quot;已将康桥装点得情意绵绵,诗人又超越眼前的景致,将 quot;天上虹 quot; quot;星辉斑斓 quot;也融入了康河,幻化出天上人间为一体的妩媚,为我们展开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
秀美的风光,浓浓的情趣融会在一起,在 quot;轻轻的招手 quot;中定格为永恒。
逐节讲析并评价。
(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1、第一节,连用三个 quot;轻轻的 quot;,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 quot;金柳 quot;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 quot;新娘 quot;,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 quot;艳影 quot; quot;荡漾 quot;在 quot;我的心头 quot;,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quot;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quot;,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 quot;生于斯,长于斯 quot;。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
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 。
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 quot;彩虹 quot;似的梦。
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 quot;放歌 quot;,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
于是不能 quot;放歌 quot;,只能 quot;悄悄 quot;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
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
quot;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quot;,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
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 quot;不带走一片云彩 quot;,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
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
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 quot;轻轻 quot;,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 quot;静 quot;字。
三个 quot;轻轻 quot;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 quot;作别 quot;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娘。
那新娘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
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 quot;招摇 quot;自在的 quot;青荇 quot;。
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
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滨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
此时诗人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
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
唯有 quot;悄悄 quot;才是诗人所愿。
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 quot;轻轻 quot;变成了 quot;悄悄 quot;,物我两眷溢于诗表。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再别康桥》的艺术形式:
1、形式:
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 建筑美 明确:
首句连用三个 quot;轻轻的 quot;,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 quot;西天的云彩。
quot;最后一节以三个 quot;悄悄的 quot;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 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
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 音乐美 明确: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 quot;轻轻的 quot;,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 。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 quot;长袍白面,郊寒岛瘦 quot;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
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 绘画美 明确:
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
第一个将 quot;河畔的金柳 quot;大胆地想象为 quot;夕阳中的新娘 quot;,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 quot;天上虹 quot;,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 quot;彩虹似的梦 quot;。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quot;招手 quot; quot;荡漾 quot; quot;招摇 quot; quot;揉碎 quot; quot;漫溯 quot; quot;挥一挥 quot;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赏析二:
《再别康桥》最初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是诗人重游康桥之后,在归国途中写下的一首绝版之作。
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作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在诗人的心中康桥已经被理想化、诗化了,诗人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包含着深情厚意。
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泉,星光斑斓的夜色,沉默的夏虫,无一不被理想化、诗化、人格化。
康河边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阳染成灿烂的金色,宛如戴着红盖头的美丽动人的新娘,夕阳又把她的艳影投入微波荡漾的康河。
诗人完全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黄昏美景中,他神思恍惚,心儿似乎又成了康河的水波,那新娘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对康桥是那么痴迷,以至于当他看到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时,顿生羡慕之情。
他竟甘心做一条水草,渴望如那水草一般永远生活在康河柔波的爱抚中,榆荫下那一潭清泉也被夕阳点染的绚丽迷人,仿佛是那七色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诗人在康河留连忘返,夜色降临还不忍离去,他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在星辉斑斓的康桥夜色中泛舟寻梦,这里最宜放歌的时候,但诗人已无心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切都在不言中,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最后一节那种“悄悄的”心情。
诗人带着几分眷恋,几分惆怅,在沉默中悄然离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理想境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审美观念此时完全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再别康桥》就是一幅美丽的无形画,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幅迷人的图画,如诗的第二节,康河边被夕阳染成婀娜多姿的`垂柳加上波光粼粼的色彩艳影,就构成了一幅康河晚景图。
另外,全诗的结构韵律的独特创新,也让我们窥见了诗人的绝妙艺术风格。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到三个节拍,节奏非常鲜明;每节二四行押韵,而且每节都自然换韵,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整齐中富于变化,使全诗充满了错落有致的美感!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 1931),浙江海宁人。
1920年曾留学英国。
1923年加入新月社,成为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 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人以 quot;轻轻的 quot; quot;走 quot; quot;来 quot; quot;招手 quot; quot;作别云彩 quot;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
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 quot;西边的云彩 quot;,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 quot;执手相看泪眼 quot;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 quot;伤离别 quot;的味道。
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 quot;轻轻 quot; quot;悄悄 quot; quot;沉默 quot;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 quot;伤别 quot;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诗中的意象独具特色。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 quot;云彩 quot; quot;金柳 quot; quot;柔波 quot; quot;青荇 quot; quot;青草 quot; quot;星辉 quot;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
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此外, quot;轻轻 quot; quot;悄悄 quot;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树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
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quot;招手 quot; quot;荡漾 quot; quot;招摇 quot; quot;揉碎 quot; quot;漫溯 quot; quot;挥一挥 quot;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 quot;音乐的美 quot; quot;绘画的美 quot; quot;建筑的美 quot;,《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 quot;三美 quot;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