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经济发展快,人们的消费水平肯定也会大大提升,年轻人本来就是消费的主力军,所以也往往会出现需要刷信用卡或者是借网贷的情况,当我们进行了借贷之后,如果没有按时还款可能会遭到催收,如果遇到被诈骗可以跟银行协商还款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小编律律来告诉您!。
遭遇网络诈骗贷款一般应当返还,但是如果钱不在自己手里,则不需要偿还。
被骗签订贷款属于可撤销的行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将该合同予以撤销。
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借贷关系,应认定为无效。
欺诈胁迫民事行为是否有效被欺诈、胁迫情形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属于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
撤销前该行为有效,撤销后,该行为自始无效。
《民法典》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
什么样的合同可以撤销属于可撤销的合同有: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合同一方或者双方对合同的性质、重要条款(如价格、产品、数量、质量)等认识错误,并基于该错误认识订立的合同。
产生重大误解一方或者双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该合同。
2、因欺诈订立的合同:合同一方以欺诈手段(如伪造企业资质、印章等),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欺诈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该合同。
3、因胁迫订立的合同:合同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该合同。
4、因乘人之危显失公平订立的合同:合同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缺乏判断能力、急迫需要等状态时,与对方订立显失公平(于己方极为不利)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该合同。
哪些行为会导致合同撤销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以欺诈手段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第三人欺诈的民事法律行为、以胁迫手段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显失公平的民事法律行为可以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八条【以欺诈手段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受第三人欺诈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条【以胁迫手段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一条【显失公平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所谓可撤销合同,就是因意思表示不真实,通过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行使撤销权,使已经生效的意思表示归于无效的合同。
被撤销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时起无效。
法律分析:被诈骗的贷款,如果是没有放款,那么这时候就不需要还钱,因为不存在借钱的事实。
而贷款已经放款了,只是说贷款利率偏高,贷款人自愿签订了贷款合同,这时候即使是被骗申请的贷款,用户也需要还钱。
因此,用户在申请贷款时一定要慎重考虑,避免被他人利用。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一十八条 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债权。
债权是因合同、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规定,权利人请求特定义务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能。
被电信诈骗之后欠银行的贷款,确实没有偿还违约金能力的,应当与银行进行协商不要付违约金降息处理或者宽展还款期间。
关于“被诈骗可以跟银行协商还款”的全部内容就到这里啦,其实大多数贷款平台都是不设置宽限期的,一旦逾期一定要尽快还款,以免对个人信用造成不良影响,给生活造成麻烦。